高级会员
太医令(从七品下)
- 积分
- 735
- 威望
- 97 点
- 资产
- 82715 金币
- 注册时间
- 2006-3-11
|
看美国人、欧洲人和中国人怎么买车[/SIZE] 8 B4 s* d( B5 o _ L% u, y# Y
<!--HTMLBUILERPART0--> 7 R& h7 E# q* w1 `5 ?
) H' {1 x: k# G/ z6 m% @ 星期六早晨走进汽车销售公司,一边吃着他们免费提供的汉堡,一边听着销售员殷勤的唠叨,不一会儿,交钱\\拿车钥匙\\开车走人-----这是美国人的购车方式. # B5 J, E% i( U6 M( o8 G
* {/ w, n D( A$ F9 | 与美国人比起来,欧洲的买车族更象从经典油画中走出来的贵族. ; x) F5 ]6 q9 v# w
6 Z& l& A9 w' e9 a# }& ? 当欧洲人有了买车的想法后,他们会漫步到经销商那里定购,订购的车将在数星期后被送到.整个过程,就象坐在左岸的酒吧里品尝雪茄那般慢条斯理,有些许的诗意和悠闲.
# u! i$ b8 E8 e3 r' [% f& ~4 I9 b0 v9 i9 G: [4 G
在中国,我们买车就好象读一个MBA,首先要温习功课:排量多少、哪国产的、有啥特点、发动机什么型号什么性能.....到要了如指掌.在中国想要买车的人好象都要达到博导级别,才不会吃哑巴亏,至于现在不买车但以后想买车的人也都象专家.有一天我竟然听到,一群年轻人在聊吉利美人豹时,谈笑间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和未来竞争态势. 8 n3 X. J0 {+ C+ Q2 I- z
6 J* X( ^$ E3 l
是的,中国人买车似乎在拍一张全家福,往往拖儿带女去看车.所以车主大多是没有\"主权\"的,还往往紧张的就象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名教授检验MBA学员入学资格一样.渐渐地,中国经销商普及试车,增加了买车的时间成本,但并没有对购买决策有什么实质帮助.事实上,大多数人试完车后,还得回家上网搜索和反复研究报纸周末版的试车报告. . y6 ?/ }$ c# w" ~# J
/ @( m$ }$ }( }* r8 K; `: P 买车真累,于是才发现美国人的潇洒.但回过头来想一想,美国式的潇洒中,多少还体现着负债民族的消费冲动. . f6 N+ `" o! G$ N
/ C# v# L+ M1 P3 e, c2 [$ l
太多的美国人往往驾驶着一辆自己原本不需要的车离开车行.他们希望印色时尚型的,却开走了一辆酷似邮政车的绿色玩意儿.他们被业务元的怂恿所诱惑,买了两千美元的汽车导航系统,而实际需要的只是一副能头顶蓝天的廉价天窗. + J$ V- I( \" i9 Q2 l3 f5 R: s$ L
+ D" g% N0 |1 K9 C; R7 p' U
而欧洲人通过订购表现出了那块大陆上的悠闲\\贵族气质.据<福布斯>杂志报道,60%法国制造的雷诺车是定购的,而通用汽车在德国的Opel品牌有52%是定购销售. : e' q! ~/ Z5 ?; M2 N, J& \8 j
2 g4 C) e4 `: I
事实上,这种气质并不仅仅在汽车定购上显现其文化印记,即使在成衣工业异常发达成熟的今天,高级时装的订购在时装界仍然意味着最高的特权.在很多欧洲人看来,象在超市购物一样选车买车,就象平庸之人没品位的生活方式.为一辆新车等上几个星期,美国人压根儿就没有过这种概念.在这个讲求实效的国度里,耐心指数比道琼斯指数低得多.<福布斯>的数据显示,通用汽车在北美销售中,订购所占比例只有10%.
6 h p9 F0 f# l! t- j
: f+ Z3 l4 o) ~+ u2 v2 K! @" O 除了美国文化的原因,美国汽车固有的销售模式也令定购在美国大地"火"不起来.在美国汽车产业链的末端,经销商只有在车被开走之后才能拥有制造商的贷款,所以只有车卖出去后才能支付销售业务员的工资.如果经销商达到月度销售目标,制造商还会给予一定奖励,经销商也会把一部分奖金发给销售业务员.于是,在美国的汽车销售公司里,每个销售业务员都是语言的暴走族,英语发音奇快.当然,在中国也有定购汽车,但我们的定购更多是象征和宣传.比如某新行车,从发布价格之时就宣布接受定单无数.可还没过上半年就开始促销降价了,你让我们善良的消费者们究竟该相信谁呢?
9 o) L5 W- v4 C, i4 p9 P" K. B7 Q3 p' O; v
其实,说穿了,美国、欧洲和我们的买车方式存在着差别,但不是差距.那只是适合与不适合的差别,是汽车文化不同造成的差别,是汉堡、雪茄与全家福的差别.不存在可比性. - O8 N7 o5 ~) L
. j/ x* o v% a" C2 H5 k2 d
我们走了一个多世纪,才刚跨入私家车的门槛.累点,但还值.特别是看到家人不受等车之苦,看到旁人羡慕的眼光,总还是理性消费之后最最为感性的满足。 |
|